20110926

洪蘭教授談親子閱讀的方法

洪蘭教授談親子閱讀的方法

親子閱讀小站寫於 2010年7月29日 9:19
作者﹕演講/洪蘭(台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) 整理/林梅英


科學研究發現,兩歲的孩子,已經能夠潛移默化地學習新事物,是為內隱的學習。因此,家長應該以身作則,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身教。親子共讀,有助於幫助孩子培養出背景知識,作為正確判斷事物的依據;而保持家庭溝通管道的暢通,則有助於減少悲劇的發生。
*大腦科學認知學習的功能

洪蘭教授對腦科學特別有研究,透過科學的實證研究,從大腦神經認知科學來解析孩子的學習行為,推論出「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」。洪蘭認為,大腦產生 觀念,觀念引導行為,行為產生結果,結果改善大腦。從大腦示意圖中,我們可以清楚看到,每個區塊負責不同的功能,而當某一種功能不再使用之後,就會被其他 的部分分割、占據。

一個喪失一隻手指的人,負責指令該指頭的大腦區域就會被其他手指瓜分。而適當的訓練,則有可能讓大腦指令重新復活。為了幫助中風的母親,洪蘭翻譯了《改變是大腦的天性》這本書,藉由書中的方法,努力地、持續不斷地復建,母親完全擺脫了半身中風的症狀。

*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

洪蘭認為,模仿是最好的學習。有人以為現在孩子還小就讓他做壞事,等到懂事再來教他,其實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。因為兩歲的小孩已經長出學習事物的神經元,耳濡目染之後,她們就會學會。

有一回,洪教授要去開會卻錯過校車,便搭上了學生的車下山,途中遭遇交通狀況,學生的兒子好奇地問爸爸,為什麼沒有罵人?由此可見,父母平時的言行會強烈影響孩子的態度。因此,他希望家長必須注意身教,以身作則。

閱讀的內容,只要是好書就可以,但需屏除暴力、血腥的部分。當孩子小的時候,跟孩子一起看書,引導孩子思考,導正孩子的觀念,是很必要的。她舉了 一個親身經歷的例子,當兒子閱讀了《基督山恩仇記》這本書時,她告訴孩子,此書傳達的重點不是報仇的過程,而是表達「人生是等待與希望」這樣的內涵。

*從孩子角度看世界

洪蘭提醒家長從孩子角度看世界。她建議父母放軟身段,蹲下來以關愛的眼神看孩子,以同樣的角度為出發點,孩子才能明白父母說甚麼。另外,洪蘭也認 為,沒有不可教的孩子,每個孩子開竅的時間早晚不一,她希望家長不要操之過急,培養興趣最重要。另外,她也希望學生不要跟別人比,要跟自己比。

*背景知識影響判斷力

說話是本能,閱讀是習慣。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,家長宜陪伴孩子成長,養成孩子的閱讀學習。她現場秀出一張直書的圖片,分別是12、13、14, 然而,在數字13的左、右兩邊分別加上A與C,因為外界環境不同,「13」便可被解讀成「B」。因此,她鼓勵學生課餘時間閱讀課外讀物,培養更多的背景知 識,以正確判斷所遭遇的事物。

*親子溝通的管道暢通嗎?

洪蘭舉例說,廖玉蕙教授曾在聯合報上寫了這麼一件事。小學時梳著辮子,被男生惡作劇剪掉一根辮子,一路哭回家,原本以為母親會安慰他,沒想到媽媽 看到她之後跟她說:「人家為什麼剪妳的辮子不剪人家的辮子,都是妳平常跟人家隨隨便便。」從那以後,她把自己與母親溝通的心關起來長達20年之久。

藉由這個故事,洪蘭要告訴普羅父母親們,不要凡事從別人的眼睛來罵自己的孩子,那會讓孩子什麼話都不跟家裡講了。一般的父母往往如此,當孩子被勒 索,父母首先問:「為什麼勒索你而不勒索別人?都是你平常太墮落。」她形象比喻這種狀況是:在外面被人家打了一頓,回家再被揍一頓。

假如孩子發生事情而不告訴家長,去問與她同樣年齡、同樣經驗的人,獲得的餿主意只會把事情越搞越糟。如果親子的溝通管道暢通,事情發生了,父母便能夠以自己的經驗、知識來幫助孩子,事情也就能夠解決。

*世界因為你而不一樣
面對在場聆聽演講的一百多位教師,洪蘭教授說:「教師是志業,而不是職業,世界會因為你而不一樣。如果你開啟了別人的心智,世界也會因為孩子而不一樣。」她引用義大利詩人但丁的話作為品德教育的註腳:「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,但知識無法彌補道德的空白。」◇

沒有留言:

我的網誌清單